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车工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金属加工与实训》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普通车削加工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数控车削技术训练》课程学习、胜任机械加工岗位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20学时,8学分;196学时,1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车削加工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工艺编制和实施能力,结合车削加工、产品质量检验等工作岗位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车工职业标准,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按照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
3.以车削加工技术为主线,依据车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认识普通车床
认识普通车床加工
1.了解车工的工作内容
2.掌握车工所用工、量、刃具
3.熟悉车工实习的一般安全、文明实习的规则
4
认识普通车床组成
1.熟悉普通车床组成
2.明确车床主要组成部分的用途
3.掌握普通车床结构特点
认识普通车床种类
1.知道普通车床、多功能普通车床类型
2.能识读各种普通车床铭牌
认识普通车床加工特点及应用
1.了解普通车削加工特点
2.知道普通车削加工范围和应用场合
3.熟悉普通车削加工精度和粗糙度
4.掌握普通车床正确使用、润滑和维护保养知识
5.能计算车削加工切削速度
开启普通车床
1.会正确开启和关停车床
2.能熟练操控拖板运动
3.能识读刻度盘上的刻度
操作普通车床
安装刀具
1.知道常用车削刀具
2.会正确装夹车削刀具
6
刃磨刀具
掌握刀具刃磨的意义和要求
装夹工件
1.熟悉三爪卡盘的结构
2.明确工件在三爪卡盘的装夹方法及注意事项
3.能正确装夹工件
对刀与试切削
1.理解刀具对刀原理
2.能用外圆车刀进行试切削
加工外圆柱和端面
车端面
1.掌握端面车削工艺
2.熟悉45°车刀的几何角度,能简单修磨刀具
3.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12
车外圆柱面
1.掌握外圆柱面车削工艺
2.熟悉90°车刀的几何角度,能简单修磨刀具
3.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检测零件
4.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5.能加工外圆柱面并达到尺寸精度IT8级,Ra3.2以上
加工台阶
认识台阶的加工
1.掌握台阶的车削工艺
2.会控制台阶的车削长度
3.能熟练使用千分尺测量工件尺寸
4.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5.掌握钻中心孔的方法
6.能用一夹一顶来保证车削轴类零件精度
16
*车台阶件
能车削中等难度的台阶件
加工外圆锥
认识外圆锥面的加工
1.了解外圆锥面加工工艺
2.会进行圆锥面尺寸计算
3.会转动小滑板调整角度
4.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5.能进行锥度的简单车削
18
*车外圆锥面
会车削低精度小锥度的外圆锥
加工槽
切外直槽
1.掌握外直槽加工工艺
2.熟悉切槽刀的几何角度,能简单修磨刀具
3.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4.会加工外直槽并达到尺寸精度IT9级,Ra6.3以上
8
切断
1.掌握切断加工工艺
2.熟悉切断刀的几何角度,能简单修磨刀具
3.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4.会进行手动和自动切断工件
加工圆柱孔
钻孔
1.掌握圆柱孔加工工艺
2.会选择刀具进行钻孔,会简单修磨刀具
3.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4.学会冷却液的使用
18
认识镗孔
1.掌握镗孔加工工艺
2.熟悉镗刀的几何角度,能简单修磨刀具
3.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4.会进行简单镗孔
镗孔
会镗削圆柱孔并达到尺寸精度IT9级,Ra6.3以上
加工外螺纹
套丝
1.了解在车床上套丝加工工艺
2.能在车床上完成M≤12mm的套丝
16
认识普通三角形外螺纹的加工
1.了解普通三角形外螺纹加工工艺
2.熟悉外螺纹刀的几何角度,能简单修磨刀具
3.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4.会进行外螺纹的简单车削
车普通三角外螺纹
会加工螺距P≤2 mm的普通三角形外螺纹并达到基本精度等级
加工内螺纹
*认识普通三角形内螺纹的加工
1.了解普通三角形内螺纹加工工艺
2.熟悉内螺纹刀的几何角度,能简单修磨刀具
3.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
4.会进行内螺纹的简单车削
20
*车普通三角内螺纹
会加工螺距P≤2 mm的普通三角形内螺纹并达到基本精度等级
普通车床的维护与保养
车床日常维护与保养
1.会对普通车床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
2.养成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
2
**、车削加工中级工训练与考证
加工简单轴、套组合件
1.熟悉车削组合件的配合加工工艺
2.能熟练进行外圆、内孔、台阶和直槽的加工
3.能熟练使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工件尺寸
10
加工三角螺纹组合件
1.熟悉螺纹的配合加工工艺
2.能熟练进行内外三角形螺纹的加工
3.能熟练检测螺纹
20
加工锥体组合件
1.能独立编制组件配合加工工艺
2.会熟练加工内外锥面
3.会保证锥体组合件内外长度方向装配尺寸
4.能熟练使用内径百分表
8
梯形外螺纹的加工
1.认识梯形外螺纹加工工艺
2.熟悉梯形外螺纹刀具,学会30°梯形螺纹车刀的对刀
3.掌握车削梯形外螺纹的基本方法
6
加工梯形外螺纹轴
1.会编制梯形外螺纹的加工工艺
2.学会三针测量方法
3.会加工梯形外螺纹,并能保证尺寸和表面粗糙度
12
加工带梯形外螺纹的综合件
1.能独立编制带梯形螺纹的综合件的加工工艺
2.能熟练加工综合件
3.能精确测量梯形螺纹
12
加工偏心轴
1.能正确分析偏心件加工图纸,制定加工工艺
2.掌握偏心垫块的安装及测量
6
模拟训练
按车工四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进行模拟练习
20
考证训练
按车工四级考证要求进行强化训练
18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要紧贴企业真实实际,工件材料以钢件、铝件为主。工件和刀具装夹、对刀、精度控制等关键技能,教师必须先行示范,示范动作要规范、准确、到位;学生模仿、训练时,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
3.要注意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到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
2.对理论性较强的工艺知识,可用笔试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项目,可实施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内容包括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任务的完成质量、操作规范、问题的处理能力、团队合作、安全环保等。
3.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1.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教材编写应按照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重组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应对接职业标准,将普通车削的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融入到各教学项目中;每个项目后应设置相应的习题和拓展性训练项目。
4.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教师是首要的课程资源,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级工以上的操作技能,不断加强专业交流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2.配全必备的工具书、电子读物和操作视频等,充分向学生开放;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案例、学生作品、课堂实录等生成性教学资源。
3.引入生产现场情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等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车工项目任务书、作业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强化技能学习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
七、编制说明
(一) 编写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二) 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适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120学时,8学分)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196学时,14学分)。"课程内容与要求"中打"*"的部分,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选用;打"**"的部分,供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选用。
(三) 项目开发单位
1.项目牵头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教科研中心组
2.项目责任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王稼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刘跃鹏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朱 兵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李莹德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张 勇 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
(四)联系方式
朱兵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13913775621
(五)参考文献
车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2009年修订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数控车削技术训练》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车工实训》、《CAD/CAM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数控车削加工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胜任数控加工岗位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80学时,12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衔接,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式。
1. 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工艺编制和实施能力,结合工作岗位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 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按照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
3.以数控车削技术为主线,依据数控加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有机融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数控车削加工的工艺知识、编程方法及中等复杂零件的加工方法及操作技能,达到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数控车工四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生产职业习惯。
3.能独立操作数控车床,正确选用工、量、刃、夹具;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认知数控车床
认识数控车削加工
1.理解数控车床的定义、结构及作用;
2.了解数控车床工作原理及特点;
3.能识读各种数控车床的铭牌,知道其代表的含义。
4.了解数控车床从数控系统的功能、加工零件的类型、主轴的配型形式等方面来划分的种类;
5.了解目前典型的数控系统。
28
认识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
1.认识数控车床主要加工的回转体类的零件;
2.认识数控车削的加工过程;
3.理解数控车床机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的定义。
4.熟悉目前典型数控系统面板按键功能;
5.熟悉目前典型数控机床操作面板按键功能;
6.掌握数控车床的开关机、回零、启动、调整转速等基本操作。
数控刀具的安装与对刀
1.掌握使用三爪卡盘装夹回转体类零件的方法;
2.认识外圆车刀、内孔镗刀、外沟槽刀、三角形外螺纹车刀等常用数控车削刀具;
3.会正确装夹外圆车刀、内孔镗刀、外沟槽刀、三角形外螺纹车刀等常用数控车削刀具;
4.掌握外圆车刀、内孔镗刀、外沟槽刀、三角形外螺纹车刀等常用数控车削刀具的对刀方法。
数控车床的维护保养
1.熟悉数控车床的安全操作规范;
2.能根据数控车床日保养的基本内容对数控车床进行保养维护;
3.能根据数控车床周保养的基本内容对数控车床进行保养维护。
数控车削程序的编写
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的编制
1.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车削类零件图;
2.能读懂简单车削类装配图;
3.能读懂复杂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工艺文件;
4.学会编制中等复杂程度车削类零件加工工艺文件。
28
数控车削程序的编写
1.会建立数控车编程原点与编程坐标系;
2.了解数控车编程的基本步骤;
3.了解数控车手动编程和自动编程的方法。
4.熟悉数控车加工程序的结构和程序段的格式;
5.掌握数控编程中M/S/F/T/N功能代码的使用;
6.掌握数控编程中直线插补等常用指令代码;
7.能进行零件坐标点的计算及简单程序的编制。
数控车削的仿真加工
1.学会使用数控车仿真软件,认识面板各个按钮的功能;
2.能够在仿真软件上进行程序输入与参数设置;
3. 能够在仿真软件上进行车削类零件的仿真加工。
轴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
台阶轴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1.能够进行台阶轴类零件图纸的分析并制定加工工艺;
2.能够正确装夹工件,安装外圆车刀并对刀定位;
3.运用循环编程指令编写及输入加工程序;
4.学会设置刀具磨耗控制外轮廓尺寸精度,完成台阶轴类零件的加工,尺寸精度达到IT8级,Ra3.2以上;
5.能够使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测量检验工件尺寸。
24
圆弧台阶轴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1.能够进行圆弧台阶轴类零件图纸的分析并制定加工工艺;
2.能够正确装夹工件,安装外圆车刀并对刀定位;
3.运用倒角、倒圆指令、复合循环指令编写及输入加工程序;
4.学会设置刀具磨耗控制外轮廓尺寸精度,完成圆弧台阶轴类零件的加工,尺寸精度达到IT8级,Ra3.2以上;
5.能够使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测量检验工件尺寸。
套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
盲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1.能够进行盲孔零件图纸的分析并制定加工工艺;
2.能够正确装夹工件,安装内孔镗刀并对刀定位;
3.运用粗、精车循环编程指令编写及输入加工程序;
4.学会设置刀具磨耗控制内轮廓尺寸精度,完成盲孔零件的加工,尺寸精度达到IT8级,Ra3.2以上;
5.能够使用深度卡尺、内径百分表测量检验工件尺寸。
24
通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1.能够进行通孔零件图纸的分析并制定加工工艺;
2.能够正确装夹工件,安装内孔镗刀并对刀定位;
3.运用粗、精车循环编程指令编写及输入加工程序;
4.学会设置刀具磨耗控制内轮廓尺寸精度,完成通孔零件的加工,尺寸精度达到IT8级,Ra3.2以上;
5.能够使用深度卡尺、内径百分表测量检验工件尺寸。
槽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
外沟槽的编程与加工
1.能够进行外沟槽零件图纸的分析并制定加工工艺;
2.学会外切沟槽刀的刃磨、安装及对刀定位;
3.熟练编写外沟槽加工程序;
4.学会设置刀具磨耗控制内轮廓尺寸精度,完成外沟槽零件的加工,尺寸精度IT9级,Ra6.3以上;
5.能够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检验工件尺寸。
12
零件切断
1.了解切断的加工工艺;
2.学会切断刀的刃磨及安装;
3.能够编写切断加工程序;
4.掌握手动和自动切断工件的方法。
螺纹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
三角形外螺纹的编程与加工
1.了解螺纹形状的种类;
2.掌握三角形外螺纹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进行三角形外螺纹图纸的分析并制定加工工艺;
4.学会三角形外螺纹车刀的安装及对刀定位;
5.运用螺纹循环编程指令编写及输入加工程序独立完成三角形外螺纹零件的加工并达到一定的尺寸精度;
6.能够使用螺纹千分尺和螺纹环规测量检验工件尺寸。
16
综合件的数控车削加工
轮廓单调递增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
1.能够识读综合件的零件图并制定加工工艺;
2.能够正确选择安装相关刀具并对刀定位;
3. 熟练运用固定循环指令编写及输入加工程序;
4.独立完成轮廓单调递增类综合件的加工并达到一定的尺寸精度;
5.能够使用相关量具测量检验工件尺寸。
20
轮廓非单调递增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
1.能够识读综合件的零件图并制定加工工艺;
2.能够正确选择安装相关刀具并对刀定位;
3.能够计算非单调递增轮廓的点位坐标;
4.熟练运用复合循环指令编写及输入加工程序;
5.独立完成轮廓非单调递增类的加工并达到一定的尺寸精度;
6.能够使用相关量具测量检验工件尺寸。
28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采用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教学方式,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要紧贴工作岗位实际,选择企业典型产品作为教学项目;要重视专业领域内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的发展趋势,将相关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等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3.实践教学可在数控编程室和实训车间分组交替实施,即指令讲解及仿真加工在数控编程室,零件加工在实训车间。配备的相关设备至少应达到数控车床(4~5人/台,计算机1人/台,刀具、量具1套/台的要求。
4.要善于利用数控仿真软件、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解决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对于工件和刀具装夹、对刀、精度控制等关键技能,可采用分解示范、分组练习及个性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质量和效率。
5.要注意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到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构建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工艺、编程知识,可用笔试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可实施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内容包括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任务的完成质量、操作规范、问题的处理能力、团队合作、安全环保等。
3.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应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编写,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根据车削类零件基本结构和表面特征,整合出数控车床加工的基本元素,兼顾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国家职业标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组合设计由简到难、梯度明显的典型教学项目。
3.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主学习。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人的资源是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级工以上的操作技能,不断加强专业交流和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为教学实施和教学创新提供知识基础。。
2.配全必备的工具书、电子读物和操作视频等,充分向学生开放;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案例、学生作品、课堂实录等生成性教学资源。
3.引入生产现场情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等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车工项目任务书、作业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强化技能学习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
七、说明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三)项目开发单
1.项目牵头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项目责任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王稼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刘跃鹏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吕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汪立俊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秦文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四)联系方式
吕 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3814247970
(五)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汇编(第三分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08
[2]《数控技术》专业《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课程标准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2010
[3]《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陈宁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数控车工实习与考级》孙伟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数控车工技能训练项目教程》朱兴伟 蒋洪平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数控铣削技术训练》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学习《铣工实训》、《CAD/CAM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数控车削加工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胜任数控加工岗位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80学时,12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理念,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衔接,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式,做中学、做中教。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围绕数控铣削加工工作岗位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数控铣床操作工(四级)职业标准,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
3.以数控铣削技术为主线,依据数控加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有机融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数控铣削加工的工艺知识、编程方法及中等复杂零件的加工方法及操作技能,达到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数控铣工四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生产习惯。
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3.能独立操作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正确选用工、量、刃、夹具;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1.了解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一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适用范围。
3.熟悉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常用的数控加工刀具及其加工特点。
4.熟悉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常用的数控夹具种类及适用范围。
5.熟悉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常用的量具种类及适用范围。
1.了解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的区别。
2.熟悉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面板上各按钮及旋钮的含义。
3.熟悉数控程序的输入界面,能输入数控程序。
4.熟悉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手轮的使用方法,能使用手轮按指定方向移动工作台。
5.理解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的定义。
6.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开关机的流程,能完成数控铣床开关机操作。
1.能根据数控铣床日保养的基本内容对数控铣床进行保养维护。
2.能根据数控铣床周保养的基本内容对数控铣床进行保养维护。
平面的加工
刀具的选用与零件的装夹
1.了解铣削类刀具的种类及其作用。
2.了解铣削类刀具刀柄的种类及其使用方法。
3.了解数控铣床及数控加工中心夹具的相关知识。
4.能拆装铣削类刀具,如立铣刀、钻头等。
5.掌握平口钳装夹零件的方法,能正确装夹零件。
平面铣削与对刀操作
1.了解寻边器,Z轴设定仪进行对刀操作的方法。
2.能使用面铣刀进行平面的铣削。
3.掌握单边对刀、双边对刀、间接对刀、"分中对零"对刀法,能利用不同方法对零件进行对刀操作。
二维轨迹的加工
二维轨迹的编程及加工
1.能使用直线插补指令,结合M代码、S代码、F代码编写完整程序,加工出直线轨迹。
2.能使用圆弧插补指令进行编程,加工出圆弧轨迹。
3.能利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进行轨迹仿真,并加工出较复杂的二维轨迹。
平面轮廓类零件的加工
矩形外轮廓的加工
1.了解顺、逆铣的概念,并能学会判别顺铣与逆铣。
2.了解顺、逆铣的使用场合,能在加工中合理地使用顺、逆铣。
3.掌握刀具半径补偿指令的格式及使用方法,能进行轮廓编程。
4.能制定合理的矩形外轮廓加工工艺,独立编写出正确的加工程序。
5.学会通过设置刀具的半径补偿值来控制零件的外轮廓尺寸精度,能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上独立完成零件数控程序的调试,加工出符合图纸尺寸要求的零件。
1.掌握刀具长度补偿的基本概念, 长度补偿指令的格式及使用方法。
2.掌握深度千分尺测量深度尺寸的方法,能准确测量深度尺寸。
3.掌握外径千分尺测量长度尺寸的方法,能准确测量长度尺寸。
4.掌握倒圆、倒角指令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轮廓编程。
5.能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通过倒圆、倒角指令简化编程,加工出合格零件。
1.能根据图纸编制加工工艺。
2.掌握程序编制中基点、节点的计算方法,能计算较复杂点的坐标,编制合格的加工程序。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安全加工出合格零件。
1.掌握孔实际钻削深度计算的方法,孔中心点坐标计算的方法。
2.掌握G81、G73、G83固定循环的格式、含义及用法,能正确的编制孔加工程序。
3.能运用刀具知识合理选用孔加工刀具,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切削参数。
4.能根据图纸中的设计要求选择合理的孔加工路径。
5.掌握孔加工用刀具的选用方法及切削参数的选择,能使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出合格零件。
6.能选用合适的量具测量孔的尺寸。
1.掌握孔精加工的常用方法及刀具选择方法。
2.掌握孔精加工时刀具超越量的计算方法。
3.掌握铰孔固定循环的格式、含义及用法,能进行铰孔编程。
4.能根据图纸中的设计要求制定孔加工工艺。
5.掌握孔精加工时铰刀切削参数的选择,能正确使用铰刀加工出合格零件。
1.了解螺旋下刀的使用和编程方法。
2.掌握坐标系旋转指令,并能进行编程运用。
3.掌握内侧千分尺测量零件内尺寸的方法,能使用内侧千分尺正确测量零件内尺寸。
4.能合理选择进退刀点,并加工出合格零件。
1.掌握局部坐标系指令的使用和编程方法,并能进行编程运用。
2.掌握坐标系平移指令的使用和编程方法,并能进行编程运用。
3.能根据图纸中的设计要求制定封闭型腔的加工工艺。
4.能灵活运用局部坐标系指令、坐标系平移指令、缩放指令简化编程操作,并加工出合格零件。
1.掌握带岛屿型腔的铣削加工工艺知识,能制定带岛屿型腔加工工艺。
2.掌握镜像指令的使用和编程方法,并能进行编程运用。
3.能灵活运用镜像指令、极坐标指令简化编程操作,并加工出合格零件。
能综合运用本项目所学知识进行复杂型腔的加工,并保证加工精度符合图纸要求。
1.掌握数控铣床简单盖板类零件的编程和加工特点。
2.能正确处理好盖板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加工顺序。
3.能准确的编制零件的加工程序。
4.能独立进行数控程序调试和试运行。
5.能合理选用刀具切削参数,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6.能按要求正确佩戴安全保护措施,注意机床操作规范。
7.项目完成后能进行机床维护与保养工作。
1.掌握数控铣床简单中级工典型零件的编程和加工特点。
2.能正确编制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3.能准确的编制零件的加工程序。
4.能独立进行数控程序调试和试运行。
5.能合理选用刀具切削参数,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6.能按要求正确佩戴安全保护措施,注意机床操作规范。
7.能按要求完成零件的加工、检验。
8.项目完成后能进行机床维护与保养工作。
1.掌握数控铣床简单中级工典型零件的编程和加工特点。
2.能正确编制中级工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3.能准确的编制零件的加工程序。
4.能独立进行数控程序调试和试运行。
5.能合理选用刀具切削参数,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6.能按要求正确佩戴安全保护措施,注意机床操作规范。
7.项目完成后能进行机床维护与保养工作。
8.获得数控铣床操作工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采用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要紧贴工作岗位实际,选择企业典型产品作为教学项目;要重视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的发展趋势,将相关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等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3.实践教学应在实训车间,天博小型剪板机-小型剪板机价格、图片、排行 - 阿里巴巴分组实施。配备的实训设备至少应达到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4~5人/台,计算机1人/台,刀具、量具1套/台的要求。
4.要善于利用数控仿真软件、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解决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对于工件和刀具装夹、对刀、精度控制等关键技能,可采用分解示范、分组练习及个性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5.要注意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到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构建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工艺知识,可用笔试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可实施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内容包括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任务的完成质量、操作规范、问题的处理能力、团队合作、安全环保等。
3.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应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编写,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教材内容应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通,反映时代特征和产业特点;内容设计要有一定弹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图文并茂,穿插典型零件的加工案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人的资源是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级工以上的操作技能,不断加强专业交流和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为教学实施和教学创新提供知识基础。
2.配全必备的工具书、电子读物和操作视频等,充分向学生开放;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案例、学生作品、课堂实录等生成性教学资源。
3.引入生产现场情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等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车工项目任务书、作业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强化技能学习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
七、说明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编制。
(二)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三)项目开发单位
1.项目牵头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教科研中心组
2.项目责任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王稼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刘跃鹏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朱军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
刘晓明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周海良 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纪红兵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周 亮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孙友洋 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顾晓伟 瓦尔特(无锡)有限公司
(四)联系方式
朱军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3656183352
(五)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汇编(第三分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潘光华,王吉连.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中职技校数控类行动导向教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4]耿国卿.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项目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FANUC公司.FANUC 0i-MC操作说明书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CAD/CAM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后续《数控车(铣)削技术训练》课程学习、胜任"机械产品三维设计及加工"岗位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80学时,5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注,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选择典型案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确定项目和任务的编排顺序;以项目为载体,将相应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CAD/CAM软件的使用方法及自动编程技术,形成规范操作、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掌握CAD/CAM软件三维建模、装配设计及自动编程的知识。
2.会分析典型零、部件的建模工艺,合理选择工艺参数、刀具路径、生成加工程序;
3.能熟练使用CAD/CAM软件,完成典型零部件建模、三维装配设计、工程图生成及自动编程加工;
4.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求实的精益精神和安全、环保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认识CAD/
CAM技术
认识CAD/
CAM技术
1.了解CAD/CAM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2.熟悉CAD/CAM软件参数化的特点
2
绘制二维图形
绘制简单二维图形
1.能绘制常见图元
2.能添加并编辑尺寸标注
3.能添加并编辑几何约束
8
绘制较复杂二维图形
1.会分析较复杂二维图形的绘图过程
2.能熟练运用二维绘图命令绘制较复杂二维图形
典型实体零件建模
盘盖类零件建模
1.会分析盘盖类零件的建模工艺
2.能熟练使用实体特征完成盘盖类零件建模
16
轴类零件建模
1.会分析轴类零件的建模工艺
2.能熟练使用实体特征完成轴类零件建模
叉架类零件建模
1.会分析叉架类零件的建模工艺
2.能使用实体特征完成叉架类零件建模
箱体类零件建模
1.会分析箱体类零件的建模工艺
2.能使用实体特征完成箱体类零件建模
典型曲面零件建模
单曲面零件建模
1.会分析单曲面零件的建模工艺
2.能使用曲面特征完成单曲面模型建模
10
多曲面零件建模
1.会分析多曲面零件的建模工艺
2.能使用曲面特征完成多曲面模型建模
综合型零件建模
1.会分析综合型零件的建模工艺
2.能综合使用实体与曲面建模方法完成零件建模
组件装配与分析
简单装配体的组装
1.熟悉装配环境的面板
2.掌握常见约束的使用方法
3.能使用装配工具完成简单装配体的组装
8
简单装配体的运动仿真
1.了解常见的运动约束
2.熟悉运动仿真的设置流程
3.能完成简单装配体的运动仿真并输出结果
装配体的分解图与动画
1.了解分解图与分解动画的作用
2.能创建装配体的分解图与动画
零件图的生成与编辑
简单零件图的生成
1.会修改软件配置以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2.能投影生成零件的三视图
8
一般复杂程度零件图的生成与标注
1.能生成、修改全剖、半剖、局部剖等剖切视图
2.能生成、修改局部放大视图
3.能正确注写尺寸与技术要求
零件图的导入与导出
1.了解常见CAD/CAM软件零件图的特点
2.熟悉不同CAD/CAM软件之间的零件图数据转换接口
3.能在不同CAD/CAM软件中正确导入与导出零件图
零件车削自动编程加工
简单轴类零件车削自动编程加工
1.了解自动编程的概念及主要软件种类
2.知道自动编程的实施流程
3.熟悉常见车削自动编程加工指令
4.能使用CAD/CAM软件设置、模拟与生成轴类零件的加工程序
6
复杂类零件车削自动编程
零件铣削自动编程加工
二维图形铣削自动编程加工
1.熟悉常见二维铣削自动编程加工指令
2.能使用CAD/CAM软件设置、模拟与生成一般复杂程度零件的二维铣削加工程序
18
三维模型铣削自动编程加工
1.熟悉常见三维铣削自动编程加工指令
2.能使用CAD/CAM软件设置、模拟与生成一般复杂程度零件的三维铣削加工程序
零件线切割自动编程加工
简单零件线切割自动编程加工
1.熟悉常见线切割自动编程加工指令
2.能使用CAD/CAM软件设置、模拟与生成简单零件的线切割加工程序
4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采用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式,做中学、做中教。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教学内容,通过参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运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经验等方式深化学习内容,开拓思维空间。
3.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及时将先进技术和理念(如直接建模、自顶向下、3D打印等)融入课程教学,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CAD/CAM软件种类繁多,学校可根据当地企业实际使用情况,合理选择。
5.要注意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精益品质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到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2.引入CAD/CAM技术应用的操作规范、成果演示、创新意识等定性评价,结合技术理论的笔试、课堂提问、作业习题等定量评价,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教材内容兼顾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体现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合理编排,科学序化,同时为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二次开发留有余地。
3. 教材编写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图文并茂,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技术交流和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为教学实施和教学创新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
2.在教学现场,应配置必备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案、配套素材光盘、实训指导书等学习资料,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应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4.校企合作开发各种信息化的课程资源,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成果的共享。
七、说明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加工制造类专业)》编制。
(二)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三)项目开发单位
1.项目牵头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教科研中心组
2.项目责任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王稼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刘跃鹏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高巍 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郭茜 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
吴双胜 无锡新银叶机械有限公司
(四)联系方式
高巍 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 13861806507(0510---83270397)
(五)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汇编(第三分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08
[2]《Creo 3.0数控加工教程》 詹友刚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09
[3]《Mastercam X7数控加工教程》 詹友刚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10
[4]《CAD/CAM应用技术(UG)》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03
[5]《机械CAD/CAM》 胥进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02
[6]《CAD/CAM软件应用技术——CAXA制造工程师2011》 张国军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02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机械加工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机械零件质量检测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车工实训》及《铣工实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60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机械加工检测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质量检验员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按照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
3.以测量技术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活动;以机械产品检验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数控机床PLC系统的设计及调试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机械加工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一般机械产品的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质量的检测和分析能力,形成规范操作和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
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掌握有关机械加工检测技术的基本常识;
2.具备正确选用与维护常用量具量仪、综合检测和控制机械产品质量的能力;
3.能根据工程要求,完成零件的尺寸检测、角度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及螺纹检测等工作;
4.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意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认知机械加工检测技术
认识机械测量技术
1.理解机械测量技术的常用名词、术语及定义
2.熟悉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方法
3.掌握机械测量的基本概念
10
认识机械测量的常用量具和仪器
1.了解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
2.了解常用长度测量仪器
3.了解现代测量技术发展与趋势
4.理解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常用术语
5.理解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基础常识
选用及维护机械测量常用量具仪器
1.了解量具量仪选用的要求及方法
2.熟悉量具量仪的日常使用与维护技术
检测内外径、长度、深度
外径测量
1.掌握外径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2.会使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轴的外径尺寸
18
长度测量
1.掌握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2.会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尺寸
内径测量
1.了解内径百分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内测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3.会使用内测千分尺测量孔径并正确读数
4.会使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套的孔径尺寸
深度测量
1.掌握深度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2.掌握深度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3.会使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零件的深度尺寸
4.会使用深度千分尺测量零件的深度尺寸并正确读数
综合测量
1.能够正确选择适当量具测量被测零件
2.能够正确选择测量方法测量被测零件并正确进行数据处理
检测角度
用万能角度尺测量角度
1.掌握游标万能角度尺的使用方法
2.会使用游标万能角度尺测量轴的锥度、零件的角度
4
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1.掌握用水平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2.会使用直尺法测量直线度误差
3.会使用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及数据处理
16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1.掌握刀口形直尺的使用方法
2.掌握用千分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会使用刀口形直尺测量平面度误差
4.会使用千分表测量平面度误差
垂直度误差的测量
1.掌握直角尺的使用方法
2.会使用直角尺测量垂直度误差
3.会使用百分表测量垂直度误差
平行度误差的测量
1.掌握形位公差检测的一般方法,加深对形位公差的理解
2.会用百分表测量平行度误差
跳动误差的测量
1.掌握杠杆百分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2.会使用杠杆百分表测量轴的径向跳动、端面跳动误差
检测表面粗糙度
认识表面粗糙度
1.理解表面粗糙度概念
2.熟悉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及选用
3.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表示及标注
4.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
4
典型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1.掌握用粗糙度样板比较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技术
2.能比较测量测量零件的粗糙度
检测螺纹
螺纹综合测量
1.掌握螺纹综合测量的一般方法
2.会使用螺纹量规检测螺纹并进行合格性判断
8
螺纹中径测量
1.会使用螺纹千分尺测量螺纹中径
2.会使用三针测量法测量螺纹中径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要关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趋势,将相关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等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要注意将测量仪器维护与保养、工作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融入到相关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3.在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采用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理论性强教学环节宜采用集中教学的形式,实践性强的教学环节、讨论环节宜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4.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于测量技术和方法,应尽量采用软件仿真、实物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对于零件的在线及离线检测,应采用操作示范、分组练习和个性指导的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理论性较强的测量技术,可用笔试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可实施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内容包括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任务的完成质量、操作规范、问题的处理能力、团队合作、安全环保等。
3.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反馈给学生,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应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编写,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教材内容的选取应紧贴企业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内容设计要有一定弹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图文并茂,穿插典型零件的检测案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交流和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为教学实施和教学创新提供知识基础。
2.配全必备的工具书、技术说明书、电子读物和各种量具量仪,充分向学生开放;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案例、操作视频、课堂实录等生成性教学资源。
3.引入生产现场的在线检测情境、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单、先进检测设备等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任务书、作业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强化技能学习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测量技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建、共享。
七、说明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二)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适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三)项目开发单
1.项目牵头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教科研中心组
2.项目责任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王稼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刘跃鹏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卞洪元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
禹加宽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张永康 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四)联系方式
卞洪元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3401775655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工电子理论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获得岗位群通用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16学时~150学时,7学分~9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电工及电子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加工制造类相关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电工电子电路的原理分析、技术应用与技能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融合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定课程内容。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行合一,围绕电工电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结合综合实践项目,合理编排课程的教学单元,优化课程内容、细化课程要求,完善课程的整体结构。
四、课程目标
1.熟悉常用电气元件的功能,理解典型电路的基本原理;
2.会分析简单电工电
3.能规范操作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电子仪表;
4.能判断并排除常见电路故障,能处理紧急触电事故及电气火灾;
5.具有安全用电、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养成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
4
六、实施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既注重对理论基础的分析,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实施过程中,"小电子产品创新实践"和"电工技能综合实践"两个模块应以实训周的形式安排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3.应统筹考虑教学实施中的时空变换,使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实际工具、仪表的规范使用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制作典型的电工电子产品。
4.要注意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直流电路"、"电容与电感"等理论性较强教学模块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程度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对"认识实训室与安全用电"、"小电子产品创新实践"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块,既要评价工具及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观察判断等方面的规范操作状况,还要兼顾其爱岗敬业精神与意志的养成。
3.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或典型任务,选择随堂测验、阶段测验、方案评析、操作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确定改进的途径和方法。
1.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教材内容的应紧贴生产实际,在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加强职场真实情境的渗透;可将反映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融入教学内容。
3.教材的编排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呈现方式应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可以增强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便于自主学习。
1.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开发体现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要求的模拟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
2.注重常用工具书、拓展阅读材料等课程文本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发挥校内实验场所、校外实训基地以及设施、工具、仪器等物质资源的利用。
3.跟踪企业技术进步,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推进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互通、人员互聘、资源共享。
七、说明
本课程标准依据加工制造类《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本课程标准适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150学时,9学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148学时,9学分)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116学时,7学分)等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内容与要求"中打"*"部分,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选用。
1.项目牵头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教科研中心组
2.项目责任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张桂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王 猛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徐刚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
夏 球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周红艳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郭 峰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月芳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郭汉松 江苏金秋竹集团(环保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四)联系方式
徐 刚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13952691228
(五)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汇编(第一分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08
[2]《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核试题库(第2版)》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10
[3]《无线电装接工(初级、中级、高级)(第2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4.06
[4]《电工操作技能训练》白冰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3
[5]《电子基本操作技能(第4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主编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05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二、学时与学分
32学时,2学分;150学时,10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理制订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紧贴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对接维修电工(四级)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精选行业、企业典型项目、案例或工作任务,凝练教学内容。
3.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以及技能形成规律,根据PLC工业控制对象以及控制要求的不同,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关系,确定项目与任务的编排顺序;依据任务实施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纵横协调、多重并行,优化课程的整体结构。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典型PLC编程与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的能力。
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1.掌握PLC指令使用与编程的方法及通信、组态技术;
2.会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分配I/O 端子、设计PLC控制原理图,实现PLC 硬件系统的正确安装;
3.能选用一种PLC编程软件完成程序的编写、调试、仿真、下载和监控,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4.具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安全意识;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职业品质。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初识PLC控制系统
常用PLC的认识
1.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起源与发展;
2.知道国产、国外PLC的品牌;
3.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
FX系列PLC控制系统的认识
1.能识别FX 系列PLC的输入、输出端子以及通信接口;
2.会使用PLC编程软件,设置PLC与计算机的正常通信;
三相异步电机点动与长动的PLC控制
*用PLC实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点动、长动控制
1.理解PLC程序设计的方法,掌握梯形图设计的基本原则;
2.能根据点动、长动控制要求,合理制订输入/输出分配表;
3.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4.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5.能利用PLC编程软件实现程序的输入、调试、仿真、和下载,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8
用PLC实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点动+长动的控制
1.能根据点动+长动控制要求,合理制订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PLC编程软件完成梯形图程序的输入、调试、仿真和下载,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相异步电机正反转的PLC控制
*用PLC实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1. 掌握逻辑取(LD,LDI)、线圈驱动(OUT)、触点串联(AND,ANI)、触点并联(OR,ORI)指令的使用;
2.能根据正反转控制要求,合理制订输入/输出分配表;
3.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4.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5.能用梯形图与指令语句两种方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8
用PLC实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双重联锁的正反转控制
1.掌握串联电路块并联(ORB)、并联电路块串联(ANB)、多重输出(MPS,MRD,MPP)指令的使用;
2.能根据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要求,合理制订输入/输出分配表;
3.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4.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5.能用梯形图与指令语句两种方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相异步电机单按钮启停的PLC控制
*辅助继电器的认识
1.理解辅助继电器(M)的功能、分类、特点及使用方法;
2.掌握微分脉冲输出(PLS,PLF)、置位/复位(SET/RST)指令的使用;
6
用PLC实现电动机单按钮启停控制
1.能根据单按钮启停控制要求,合理制订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会分析电路的功能,能画出电路的时序图;
5.能用梯形图与指令语句两种形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Y-△降压启动的PLC 控制
*定时器的认识
1.理解定时器(T)的功能、分类、特点及使用方法;
2.掌握主控(MC,MCR)指令的使用;
6
用PLC实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Y-△降压启动控制
1.能根据电动机Y-△降压启动控制要求,合理制订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与指令语句两种方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多限位小车自动往返系统的PLC控制
*计数器的认识
1.理解计数器(C)的功能、分类、特点及使用方法;
2.能将特殊辅助继电器(M)和计数器(C)结合,实现定时器功能;
3.能将定时器(T)和计数器(C)结合,实现长时间定时;
8
用PLC实现小车自动往返系统的PLC控制
1.能根据多限位小车自动往返控制要求,合理制订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与指令语句两种方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相异步电机顺序启动、逆序停止的PLC控制
用PLC实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顺序启动、逆序停止控制
1.能根据电动机顺序启动、逆序停止的控制要求,合理制订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与指令语句两种方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4
*气动机械手系统的PLC控制
常用传感器的认识
1.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结构与图形符号;
2.熟悉电感传感器、磁性开关等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式;
3.会正确选用和安装传感器,了解传感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6
编写单流程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
1.理解状态元件S的编号、分类、功能及特点;
2.掌握步进顺控程序设计的方法(状态编程法),理解单流程状态转移图(SFC)的定义及结构特点;
3.掌握步进节点(STL)以及步进返回(RET)的使用方法;
4.能熟练运用PLC编程软件的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单流程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
用PLC实现气动机械手系统的顺序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单流程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全自动洗衣机系统的PLC控制
绘制全自动洗衣机系统的控制流程图和状态转移图
1.会分析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任务;
2.能根据全自动洗衣机控制任务的要求,绘制控制流程图;
3.能根据控制流程图绘制状态转移图(SFC);
6
用PLC实现全自动洗衣机系统的顺序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单流程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液体混合装置系统的PLC控制
绘制液体混合装置系统的控制流程图和状态转移图
1.会分析液体混合装置的控制任务;
2.能根据液体混合装置控制任务的要求,绘制控制流程图;
3.能根据控制流程图绘制状态转移图(SFC);
6
用PLC实现液体混合装置系统的顺序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单流程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大小铁球分拣系统的PLC控制
编写选择性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
1.理解选择性分支状态转移图(SFC)的定义及结构特点;
2.掌握选择性分支状态、汇合状态的编程原则和处理方法;
3.能熟练运用PLC编程软件的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选择性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
4
用PLC实现大小铁球分拣系统的顺序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选择性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大小铁球组合分拣系统的PLC控制
绘制大小铁球组合分拣系统的控制流程图和状态转移图
1.会分析大小铁球组合分拣的控制任务;
2.能根据大小铁球组合分拣控制任务的要求,绘制控制流程图;
3.能根据控制流程图绘制状态转移图(SFC);
6
用PLC实现大小铁球组合分拣系统的顺序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选择性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物料传送、分拣系统的PLC控制
绘制物料、传送分拣系统的控制流程图和状态转移图
1.会分析物料传送、分拣的控制任务;
2.能根据物料传送、分拣控制任务的要求,绘制控制流程图;
3.能根据控制流程图绘制状态转移图(SFC);
4
用PLC实现物料传送、分拣系统的顺序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选择性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三种物料组合分拣系统的PLC控制
绘制三种物料组合分拣系统的控制流程图和状态转移图
1.会分析三种物料组合分拣的控制任务;
2.能根据三种物料组合分拣控制任务的要求,绘制控制流程图;
3.能根据控制流程图绘制状态转移图(SFC);
6
用PLC实现三种物料组合分拣系统的顺序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选择性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交通信号灯系统的PLC控制
编写并行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
1.理解并行分支状态转移图(SFC)的定义及结构特点;
2.掌握并行分支状态、汇合状态的编程原则和处理方法;
3.能熟练运用PLC编程软件的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并行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
4
用PLC实现交通信号灯系统的顺序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并行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带左行或右行信号的交通灯系统的PLC控制
绘制带左行或右行信号灯系统的控制流程图和状态转移图
1.会分析带左行或右行信号灯的控制任务;
2.能根据带左行或右行信号灯控制任务的要求,绘制控制流程图;
3.能根据控制流程图绘制状态转移图(SFC);
6
用PLC实现带左行或右行信号灯系统的顺序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用梯形图或SFC方式编写并行分支结构的步进顺控程序,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控;
花式喷泉系统的PLC控制
常用功能指令的认识
1.理解位元件的组合;
2.了解功能指令(应用指令)的定义与分类;
3.掌握数据传送(MOV)、取反传送(CML)以及区间复位(ZRST、ZRSTP)的指令格式、操作元件及使用方法;
8
用PLC实现花式喷泉系统的控制
1.掌握数据寄存器(D)的功能、分类、特点及使用方法;
2.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3.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4.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5.能选用合适的功能指令编写PLC程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步进电动机的PLC控制
常用功能指令的认识
1.理解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掌握解码(DECO,DECOP)、编码(ENCO,ENCOP)、位左移(SFTL,SFTLP)、位右移(SFTR,SFTRP)、加1(INC,INCP)、减1(DEC,DECP)、脉冲输出(PLSY,DPLSY)的使用;
8
用PLC实现步进电动机的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选用合适的功能指令编写PLC程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广告牌饰灯的PLC控制
常用功能指令的认识
1.掌握循环右移(ROR,RORP,DROR,DRORP)、循环左移(ROL,ROLP,DROL,DROLP)、子程序调用(CALL,CALLP)、子程序返回(SRET)指令的使用;
8
用PLC实现广告牌饰头的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选用合适的功能指令编写PLC程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小车多工位运料系统的PLC控制
常用功能指令的认识
1.掌握触点形比较(LD类,OR类,AND类)、功能比较(CMP,CMPP)、区间比较(ZCP,ZCPP)指令的使用;
8
用PLC实现小车多工位运料系统的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选用合适的功能指令编写PLC程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自动售货机系统的PLC控制
常用功能指令的认识
1.掌握二进制加法(ADD,ADDP,DADD,DADDP)、二进制减法(SUB,SUBP,DSUB,DSUBP)、二进制乘法(MUL,MULP,DMUL,DMULP)、二进制除法(DIV,DIVP,DDIV,DDIVP)以及七段解码(SEGD,SEGDP)的使用;
8
用PLC实现自动售货机系统的控制
1.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2.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3.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4.能选用合适的功能指令编写PLC程序,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初识触摸屏
常用触摸屏的认识
1.初步了解人机界面的组成;
2.了解触摸屏的种类、型号以及运行原理;
3.了解常用组态软件的安装与软件界面;
8
用触摸屏控制电动机的顺序起动
1.会列出PLC的输入/输出分配以及触摸屏的软元件分配;
2.会画出系统的接线图,并制作一个用触摸屏控制三台电动机顺序起动的控制画面;
3.能编写PLC控制程序并进行调试;
传统X62W万能铣床的PLC改造与应用
认识传统X62W万能铣床控制系统
1.理解传统X62W万能铣床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电气原理;
2.能分析传统X62W万能铣床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
12
用PLC实现传统X62W万能铣床的改造与应用
1.理解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内容,掌握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制订PLC控制的输入/输出分配表;
3.会依据分配表,画出PLC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图;
4.会按照接线图,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检测;
5.能编写PLC控制程序并进行调试;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按照"控制要求分析、资源端口分配、电路原理绘制、电气元件选择、电路安装检测以及程序编写调试"的工作流程,组织每一任务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3.本课程宜在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实施,应配置电脑、投影仪、PLC安装线路板及相关器件(套/人)或PLC系统综合实验装置(套/2人)的专业实践教学设备。
4.可按照"任务引入""功能分析""组织实施""结果测试""撰写报告""评价反馈"的顺序,编制学习任务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活动。
5.要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有机结合,对于PLC系统的硬件安装,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促进对工艺要求的认识;PLC程序的编写宜用小组互评,体验编程方法的多样与灵活性。
3.引入PLC系统装调的现场操作、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质性评价,结合PLC控制理论的笔试、课堂提问、答辩等量性评价,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适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行为,反思学习过程,发展积极的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成果等,要积极支持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1.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教材编写应按照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重组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引入PLC应用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四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合理编排、序化教材内容。
4. 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主学习。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教学现场应配置必备的国家标准及专业文献资料,提供教学课件、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
2.引入生产现场情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等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任务书、作业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强化技能学习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3.开发和利用基于Internet的仿真性教学资源、实践性视频和各种多媒体素材,便于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七、说明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二)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适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2学时,2学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150学时,10学分)。"课程内容及要求"中的打"*号"部分,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使用。
(三)项目开发单位
1.项目牵头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教科研中心组
2.项目责任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张桂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王猛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杨欢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
熊家慧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朱 浩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王雪琴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蒋正炎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陆震环 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四)联系方式
杨欢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3813565129
(五)参考文献
[1] 《可编程控制器综合应用技术》 邓松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06
[2]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 王猛、杨欢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01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二、学时与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四、课程目标
5.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质量、安全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安装与调试Y -△换接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认识三相双速异步电动机
安装与调试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控制电路
安装与调试伺服电机
六、实施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推行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本课程宜在专业实验(训)教室实施,教师要合理创设情境,通过讲解示范,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引进电气行业安全标准,指导学生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过程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要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3.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机电设备实际生产运行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4.评价结果应当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共同商讨切实有效的改进途径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1.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4.教材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增强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
1.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2.教学现场需配全本专业必备的工具书、电子读物等专业文献资料,及时开发补充微课、微视频、动画等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数字化教辅资料。
3.注重发挥企业生产现场的教育作用,跟踪企业技术进步,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
七、说明
3.项目总负责人:张桂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王 猛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谭星祥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四)联系方式
谭星祥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手机号码:13815192333
石金炳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手机号码:13775505799
(五)参考文献
[1] 《维修电工(中级)第2版职业技能鉴定教材》赵国梁、李显全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4.06
[2] 《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教程》 李广兵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08
[3] 《中级维修电工技能--操作与考核》 戴月根 电子工业出版2008.01
[4] 《电气控制技术基础及应用》刘新宇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03
[5]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 任振辉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06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职业能力,为后续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胜任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职业岗位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48学时,3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机械、电气、液压、气动控制技术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机械及电气安装、部件及设备调试能力,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标准和"全国职业院校机电一
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能大赛"的具体要求,按工作过程导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构建学习单元,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3.按照课程的具体目标,以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主要结构组成为核心确定教学模块,以机电设备装调的工作过程为脉络,序化教学单元,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知行合一。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各功能单元及整机的组装与调试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方法、工艺及规程;
2.会根据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要求进行功能单元的组装与调试,整机安装、调试与维护;
3.能正确选用常用工具和仪表,规范、安全操作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
4.具有独立思考、信息收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持续学习、交流合作的习惯;
5.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养成爱岗敬业、严谨务实的职业精神。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初识机电一体化设备
认识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
1.了解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2.了解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特点。
2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准备
1.知道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和调试的作业环境要求;能对作业环境进行选择、检查和整理。
2.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机械组装和调试的安全操作规程;能按操作规程准备安装的各项安全措施。
3.掌握设备资料和技术文件的识读方法;能读懂设备资料和技术文件。
4.知道机电一体化设备一些常用的非国际标准(如英制),会查阅常用手册(使用手册)、机床或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或操作手册、机电设备的国家标准等。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机械安装
机械部件组装
1.知道装配工量具的选用方法;能正确进行工量具的清点、检查与使用。
2.知道机械零部件的核对方法;能正确核对机械零部件的规格、数量。
3.知道机电一体化设备部件组装的工艺要求及部件、机构的安装工艺要求。
4.了解机械装配流程图的制定方法;能根据零部件的装配图、机械传动系统图、设备总装图等制定安装的流程图。
5.掌握机械零部件的清洗方法;能正确清洗设备的零部件。
6.能按步骤正确安装零部件、传动机构等机械部分,并调试实现设备指定的功能要求。
10
整机检查与调整
1.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基础尺寸的复核方法;能正确复核基础尺寸。
2.掌握设备水平调整的方法;能正确调整设备水平。
3.熟悉机械联接可靠性的检查方法;掌握设备紧固的方法与步骤;能正确紧固设备。
4.熟悉设备的形状、位置公差的检测方法。
5.掌握找正传动元件轴线的方法和步骤。
6.掌握传动系统的传动状况检查方法和步骤。
7.掌握机械传动装置的匹配参数、间隙、同轴度等的调整方法。
8.知道机械润滑系统的检查方法;能按润滑图表润滑设备。
9.能根据设备工作过程调整整机各个部件位置及尺寸,使得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满足各项技术指标。
综合训练:典型机电设备的机械手搬运机构的组装与调试
1.熟悉机械手搬运机构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2.根据图纸要求组装机械手搬运机构,满足图纸要求。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电、液(气)系统的安装
电路的安装与调整
1.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器仪表的选择与使用方法。
2.能正确识别、选用和检测常用电气元器件。
3.掌握常用电气元件的符号规范;能正确识读电气原理图与接线图。
4.掌握电气原理图绘制的方法和步骤;能绘制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电气原理图。
5.掌握PLC的结构、功能及PLC基本单元的接线方法。
6.掌握变频器的主电路、控制电路的基本接线方法。
7.掌握常用变频器的基本结构及各个端子的功能作用;能进行常用参数的设置。
8知道电路连接流程图的制定方法及电路连接的工艺要求。
9.掌握电路连接的方法;能根据电气原理图,正确安装元器件、连接电气线路、调整电气设备各参数设定值。
10.掌握电路检测的方法和步骤。
11.能根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要求,正确编写并输入PLC控制程序。
12.能根据设备控制功能,运用组态软件创建触摸屏人机界面;会进行PLC与触摸屏的通信设置。
20
液压 (气动)传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1.掌握常用液压元件的结构、原理和作用;能正确识别、选用、检测常用液压元件。
2.掌握液压系统图的识读方法;能读懂设备的液压系统图。
3.知道液压回路的安装工艺要求;能按液压系统图连接液压回路;会检查管路连接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4.掌握液压回路检测和元件动作调试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调试液压元件及系统各点的压力值及流量等。
1.掌握常用气动元件的结构、原理和作用;能正确识别、选用、检测常用气动元件。
2.掌握气动系统图的识读方法;能读懂设备的气动系统图。
3.知道气动回路的安装工艺要求;能按气动系统图连接气动回路;会检查管路连接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4.掌握气动回路检测和元件动作调试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调试气动元件及系统各点的压力值及流量等。
机电一体化设备信息采集系统的装调
1.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的组成。
2.熟悉常用信号采集元件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识别并合理选用。
3.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信息采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综合训练:典型机电设备的物料传送及分拣机构的组装与调试
理解物料传送及分拣机构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根据工作任务书组装、调试物料传送及分拣机构,达任务书规定的工作要求和技术要求。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整机调试
设备调试前的准备
1.掌握设备清理要求。
2.会绘制设备调试的流程图。
3.会检查各系统联接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16
模拟调试
1.掌握PLC静态调试的方法与步骤。
2.掌握气动(液压)回路的手动调试方法和步骤。
3.掌握传感器、变频器、触摸屏的调试方法和步骤。
4.能正确处理各类测试数据。
联机调试
1.掌握设备联机调试的方法。
2.掌握设备试运转(点动、单机、联动)的方法和步骤。
3.能检测空载和工况下的机电设备。
4.会正确采集电脑与设备控制系统的通讯数据;能正确判断PLC运行结果及电气系统应有的响应。
5.会正确记录、备份调试数据。
6.能分析和排除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的典型故障。
综合训练:典型机电设备的组装与调试
熟悉典型机电设备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根据工作任务书组装、调试设备,达任务书规定的工作要求和技术要求。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做中学、做中教。
2.按照"工作要求及工作过程分析——机械装调——电气系统装调——、液压(气压)系统装调——整机调试"的工作流程,贴近生产现场,创设工作情景,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提问,教师指导、解答等多个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热情。
3.实践教学宜在实验(训)场所分组实施,专业实践教学设备包括机械装调综合实训装置、电气系统装调综合实训装置、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配备PLC,变频器,传感器,电源与开关等摸块)等;也可分阶段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的机电设备总装车间观摩学习、实操训练。
4.要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将学校的评价标准与行业或企业的鉴定标准有机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有机结合。对于设备的组装,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促进对工艺要求的认识;对于设备的调试采用小组互评,规范操作过程、强化安全意识。
3.将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的现场操作、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定性评价,与设备控制指令、编程、安装工艺、参数设置等理论的笔试、观测、答辩等定量评价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教材编写应体现能力本位、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理念,以企业应用广、技术先进的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整合设计梯度明显的典型教学项目或教学案例;依据组装与调试的工作过程,合理分解工作任务,并按完成工作任务必须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组织教材内容。
3.引入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参照《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标准,采用项目或案例的形式,合理编排、序化教材内容。
4.教材呈现方式应新颖,文字简捷通俗,图文并茂,以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主学习。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教学现场应配置必备的国家标准及专业文献资料,提供教学课件、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
2.引入生产现场情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等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任务书、作业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强化技能学习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3.开发和利用基于Internet的仿真性教学资源、实践性视频和各种多媒体素材,便于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七、说明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二)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三)项目开发单位
1.项目牵头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教科研中心组
2.项目责任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张桂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王猛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张国军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
时 鹏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顾 燕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蒋 强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浦 毅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海洋 盐城市区防洪设备管理处。
(四)联系方式
张国军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5050659818
(五)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
[2]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训练》课程标准、《机电设备装调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3]《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标准(网络版);
[4]《2014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电工电子类项目实施方案》、《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赛项规程》。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普通铣床加工》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金属加工与实训》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铣削加工及铣床维护保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后续《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课程学习、胜任机械加工岗位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20学时,8学分;196学时,1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铣削加工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工艺编制和实施能力,结合铣削加工工作岗位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铣工(中级)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按照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
3.以铣削加工技术为主线,依据铣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典型产品的铣削加工过程为导向,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具备铣削加工中等复杂零件的能力,形成安全操作和文明生产的职业素养。
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理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掌握铣削工艺参数的选择方法及典型零件铣削加工的工艺规程。
2.能阅读铣削加工工艺文件,会制定简单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
3. 能熟练操作铣床,能使用刀具、量具、夹具在铣床上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并达到技术要求。
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铣削加工中的常见问题;
5.具有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环保节能、技术革新的意识,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认识铣削
安全操作与文明生产
1.了解铣床的组成
2.知道铣削实训文明生产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3.掌握铣床开机前应检查的项目
4
认识铣床
1.了解铣床的基本部件
2.了解数控铣床的基本部件
3.认识铣床的类别
4.知道升降台铣床的特点及类型
认识铣削
1.知道铣削加工的特点
2.熟悉铣削加工的范围
3.理解铣削用量四要素(铣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和侧吃刀量)的定义
4.掌握铣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5.会进行铣削用量的计算与合理选择
铣床的基本操作
装夹工件
1.知道装夹工件时的注意事项
2.熟悉工件找正所使用的工具,掌握找正的方法
3.掌握在铣床上安装工件的四种方式
4
铣床常用附件
1.熟悉机用虎钳、回转工作台、万能铣头和万能分度头等铣床常用附件的结构和用途
2.会正确选择和使用铣床的常用工具
3.掌握机用虎钳的三种找正方法
常用铣床操作
1.理解顺铣和逆铣的特点
2.掌握铣床电气部分的操作
3.掌握主轴变速的操作
4.掌握工作台手动、机动进给的操作
安装与维护铣刀
1.了解铣刀的分类方法,会识别铣刀
2.会对铣刀进行维护保养
3.掌握带柄铣刀的安装步骤
4.掌握带孔铣刀的安装步骤
铣削平面和斜面
铣削平面
1.掌握周边铣削法、端面铣削法铣削平面的特点
2.会根据加工零件对装夹、铣刀、铣床、铣削用量和量具进行选择
3.会使用角尺测量端面与侧面的垂直度
4.会通过目测类比法检验表面粗糙度
5.掌握铣削较长工件端面的方法
6.掌握检查毛坯、找正机用虎钳、安装铣刀、装夹工件的方法,会进行对刀与铣削操作
7.能加工尺寸精度IT9级及Ra6.3以上的工件
16
铣削斜面
1.掌握在卧式铣床上铣削斜面的方法
2.能分析铣削斜面时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会使用端铣法与周铣法铣削斜面
4.会使用转动工件铣削斜面,掌握用划线找正铣削斜面的方法
5.会使用角尺测量斜面与侧面、斜面与端面的垂直度
6.会使用游标万能角度尺测量斜面的角度
7.会通过目测类比法检验表面粗糙度
8.能加工尺寸精度IT9级,Ra6.3以上的工件
铣削台阶
用三面刃铣刀铣削台阶
1.了解用三面刃铣刀铣削台阶的特点
2.掌握使用三面刃铣刀铣削台阶的方法
3.会进行台阶的检测
8
用立铣刀铣削台阶
1.了解用立铣刀铣削台阶的特点
2.掌握使用立铣刀等铣削台阶的方法
3.会进行台阶的检测
铣削沟槽
铣削直角沟槽
1.掌握用三面刃铣刀铣直角通槽、用立铣刀铣半通槽和封闭槽、用键槽铣刀铣半通槽和封闭槽的方法
2.会进行直角沟槽的检测
16
铣削键槽
1.掌握键槽的铣削方法
2.会使用内径千分尺测量键槽的宽度尺寸
3.会使用百分表测量键槽的对称度
4.会通过目测类比法检验表面粗糙度
5.能分析铣削键槽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铣削特形沟槽
1.掌握燕尾槽的铣削方法
2.会使用游标万能角度尺测量燕尾槽槽形角,会使用内径千分尺测量燕尾槽的槽口宽度尺寸,会使用百分表测量对称度
3.掌握V形槽的铣削及检测方法
切断与铣削正多边形
切断工件
1.知道切断加工的工件安装形式
2.会正确选择锯片铣刀的直径和厚度
3.会安装锯片铣刀
4.掌握切断工件的方法及预防锯片铣刀折断的措施
12
铣削正多边形
1.知道在卧式铣床上用三面刃铣刀铣削正六方形的方法
2.知道在立式铣床上用立铣刀铣削正四方形的方法
3.会使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正四方形尺寸
4.会使用刀口角尺测量正四方各面垂直度
5.会使用百分表测量对称度
6.掌握铣削正多边形的步骤
7.掌握在卧式铣床上用单把三面刃铣刀铣削正四方形的方法
加工孔
钻、扩、铰孔
1.会刃磨钻头
2.会正确选择孔加工的切削用量
3.会使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孔的深度尺寸
5.会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孔的外径尺寸
6.掌握用塞规检测孔尺寸精度的方法
7.掌握保证孔尺寸精度的方法
8.会进行钻孔、扩孔、铰孔的加工及检测
8
铣削等分零件
分度头的使用
1.掌握万能分度头的分度方法
2.会进行万能分度头的分度计算
12
加工等分回转体零件
1.掌握回转体零件的装夹方法
2.掌握回转体等分平面的铣削方法
3.能对等分零件进行检验与质量分析
4.掌握轴上六等分面的加工方法
铣直齿圆柱齿轮及直齿条
铣直齿圆柱齿轮
1.掌握盘形齿轮铣刀的选择方法
2.掌握齿厚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3.掌握齿轮的铣削步骤及检测方法
12
铣直齿短齿条
1.掌握盘形齿轮铣刀的选择方法
2.掌握齿厚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3.掌握齿条的铣削步骤与检测方法
铣成形面
铣削直线成形面和球面
1.了解球面铣削的基本原理
2.掌握成形面的铣削方法
3.掌握外球面和内球面的铣削方法,尺寸公差等级为IT9~IT8,成形面形状误差不大于0.05mm
4.能对球面铣削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12
维护与保养铣床
铣床的维护与保养
1.了解铣床的润滑系统
2.知道铣床的日常维护保养内容
3.熟悉铣床保养步骤
4.能对铣床进行一级保养
4
铣床常见故障及其排除
1.熟悉铣床机械、电气控制常见故障的现象
2.掌握铣床机械、电气控制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综合训练
铣削阶梯块
1.能正确识读图样
2.会根据图样正确选择刀具、量具等
3.会分析加工工艺
4.掌握铣削方法,并进行精确测量,完成质量分析
12
*铣削加工中级工训练与考证
铣削V形垫铁
1.能正确识读图样
2.会根据图样正确选择刀具、量具等
3.会分析加工工艺
4.掌握铣削方法,并进行精确测量,完成质量分析
12
铣削凸轮
1.了解铣削等速凸轮的工艺要求
2.能进行等速圆盘凸轮和等速圆柱凸轮铣削时交换齿轮的计算
3.掌握圆盘凸轮、圆柱凸轮的铣削方法,形状误差不大于0.10mm
4.能完成等速凸轮的检测并进行质量分析
16
铣削凸耳支座
1.能正确识读图样
2.会根据图样正确选择刀具、量具等
3.会分析凸耳支座的加工工艺
4.掌握铣削方法,并进行精确测量,完成质量分析
16
铣削凸台十字形槽
1.能根据加工图样,正确选择工件装夹方式、铣刀种类、铣削用量和量具等
2.会安装铣刀、装夹工件,会分析铣削加工工艺
3.掌握铣削方法,并进行精确测量,完成质量分析
16
铣齿轮轴
1.能根据加工图样,正确选择工件装夹方式、铣刀种类、铣削用量和量具等
2.会安装铣刀、装夹工件,会分析铣削加工工艺
3.掌握铣削方法,并进行精确测量,完成质量分析
16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要重视专业领域内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的发展趋势,将相关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工艺规程、管理规范等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3.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难点宜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动画、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实践性强的教学重点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并配以视频、录像、现场示范等辅助教学手段,规范职业技能的形成。
3.实践性教学项目的选取应紧贴生产实际,宜在实训工场分组实施。要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到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构建多元评价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科学组织课程评价。
3.对理论性较强的工艺知识,可用笔试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可实施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内容包括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操作规范程度、任务完成的质量、团队合作、安全环保等。
4.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1.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教材编写应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编写,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教材内容的选取应注重吸纳铣削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及新设备,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应对接职业标准,将普通铣削的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融入到各教学项目中;每个项目后应设置相应的习题和拓展性训练项目。
4.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2.注重常规工具书、专业文献资料、拓展阅读材料等课程文本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案例、学生作品、课堂实录等生成性教学资源。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校企合作开发信息化教学软件,开发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
七、说明
(一)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二)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适用加工制造类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铣削加工方向(196学时,14学分)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铣削加工方向(120学时,8学分)。"课程内容及要求"中打"*"的部分,工业之母皇冠明珠---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科德数控)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必修内容。
(三)项目开发单位
1.项目牵头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教科研中心组
2.项目责任单位: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周新源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李莹德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方四清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
赵 莉 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
杨 羊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风玉宏 南京飞燕活塞环股份有限公司
(四)联系方式
方四清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13913388580(025---57212338)
(五)参考文献
[1]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汇编(第一分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08
[2] 《铣工技能鉴定考核试题库》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07
[3] 《初级铣工技术》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08
[4] 《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蒋增福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3
[5] 《机械制造技术实训指导》张国军主编 葛金印 王猛 主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08
[6]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傅水根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07月
[7] 《铣工工艺学》黄冰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09
[8] 《机械制造基础》方四清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05
[9] 《铣工工艺学》陈海魁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06
[10] 《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刘党生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07
原创文章出自天博,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