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些响亮的口号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号角,当时国际局势异常复杂,1960年中苏关系全面破裂,以至于苏军屯兵百万于边境,还一度扬言要对我们进行“外科手术”般的核打击,1962年中印在边境爆发战争,我方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边界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留有巨大隐患,1964年8月,美国海军与越南鱼雷艇在北部湾发生海战,随后战争升级,美国开始大规模轰炸越北,战火波及我国南疆,就在这样危机的时刻,1964年毛主席做出“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
所谓的三线,一线为沿海和边疆,三线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豫西、鄂西、湘西、冀西、粤北等地区,二线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区域。一五、二五期间,我国将主要的工业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地区,而这些地区均处于一线,如发生战争,工业将面临重创,为此三线时期,大批一线的骨干工厂整体搬迁或一分为二、一分为三迁至后方。
青海省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继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后,全国最主要的三线建设省份,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有:酒泉钢铁厂、青藏铁路(西格段)等,另还有30多个大型项目,如:青海齿轮厂、青沪机床厂、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青海第一机床厂、青海第二机床厂、青海重型机床厂、青海工具厂、青海工程机械厂、青海铸造厂、青海锻造厂、青海柴油机厂、青海电动工具厂、青海微电机厂、青海机床锻造厂、青海量具刃具厂、青海海山轴承厂、西宁钢厂、西宁标准件厂、青海光明化工厂、青海黎明化工厂等。
1965年,公安部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决定将上海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上海劳动机械厂)一分为二,搬迁到青海省西宁市,成立上海西宁劳动改造管教支队(上海青海劳动机床厂)。最初计划将三分之一的人员和设备西迁,但上海的干部、职工纷纷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争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最远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结果报名西迁的人数超过总人数的80%以上,其中工程师8人,五级工以上的技术骨干78人,职工赴青意愿强烈,最终按照1:1的比例西迁。
1965年6月,上海青海劳动机床厂破土动工,厂址位于西宁市城中区南滩,这里原来是青海新生通用机械厂和木工厂的旧址,青海劳动机床厂是在这两个厂的基础上改扩建的。上百名来自上海的干部、工程师、技术骨干从美丽的黄浦江畔来到4500里外的青藏高原,从此在湟水畔扎下了根,上海青海劳动机床厂也成为了整个青海省三线时期唯一一个“劳动改造”企业,主要负责生产机床和手工具,如活口扳子、套筒等,最初的建设、生产、管理权都是上海负责。
1970年,上海市西宁劳动管教支队的管理权正式移交青海,更名为青海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青沪劳动机床厂),1981年,青沪劳动机床厂更名为青沪机床厂,当时青沪机床厂生产的“松鼠”牌活扳手红遍大江南北,还曾出口到22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
1994年,青海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更名为青海省西宁监狱,也就是大家耳闻能详的805监狱,2000年,青沪机床厂破产重组青海湖工具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再次更名为青海省青海湖实业有限公司。
从黄浦江畔的星星之火,到湟水岸边的点点波澜,老一辈三线人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来到青藏高原艰苦创业,出色的完成了三线任务,同时为青海的工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惜了这些青海各大企业破产到闭变卖没有现今青海没有工厂企业本地毕业的孩子无班可上
南滩,农建巷。有很多劳改支队的办事处。吴堡湾农场,巴仓农场,曲沟农场,新哲农场,塘格木,浩门,哇玉香卡,香曰德。德令哈,甘都农场等。天博